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簡史
資料室
一、大紐約區查經班時期
1968年3月復活節 ~
二、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無傳道人員時期
三、兼職傳道人員時期
四、專任牧師時期
一、大紐約區查經班時期
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的由來是大紐約區查經班。查經班時期,約有兩年多,或斷或續,連續時每月聚會一次。有時有固定場所,有時輪流在各家庭舉行。早在1967年復活節,費城一些台灣基督徒邀請住在大紐約區(包括紐約市及其近鄰)的基督徒一起慶祝復活節。翌年1968年復活節,紐約區的台灣基督徒回請費城的台灣基督徒共同慶祝。當時紐約區的台灣基督徒是三個家庭,即周神耀牧師、葉國勢兄、許登龍兄的家庭。慶祝禮拜是在紐澤西州有櫻花的Branch Brook Park(Kearney 附近)。
自從這次復活節的禮拜後,周神耀牧師、葉國勢兄及許登龍兄三人便安排每月聚會一次的大紐約區查經班,剛開始時借用周牧師在China town牧會的紐約中華基督教會,此教會當時是租在Bowery街16號,現已有自己的教堂。因為教堂附近停車困難,而且小孩沒地方玩,這個地方的聚會只有幾次,後改在各家庭輪流。1968年末,借用郭得烈牧師做禮拜的地方Queens, Sunnyside 48 Street的Reformed Church聚會,聚會兩、三個月後,郭牧師於1969年3月到Queens, Woodside的Reformed
Church(恩惠歸正教會)擔任駐堂牧師,查經班也改到恩惠教會的地下室聚會。
二、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無傳道人時期
紐約台灣基督教會無傳道人時期,換句話說,是萬人皆祭司時期,歷時五年半載之久。
(1) 聚會場所及其變遷
我們聚會的地方,是座落於曼哈頓上城環境幽美、人才備出的協和神學院。其交誼廳是在校內有似城堡庭院的一邊。神學院對街有出名的河邊大教堂,與新教總部聯合教會大樓(Inter-church Center)比鄰。因為在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協和神學院)聚會之故,本教會常被簡稱為Union教會。在Union的時期有4年之久。
教會在小廳聚會一段短時期後,人數增加很快,小廳已容納不下,向校方交涉後,轉到Social Hall做禮拜。這個交誼廳相當寬敞,有表演台,有大型鋼琴,平常只有四周的幾條沙發椅,為了借給我們聚會,學校特別準備許多活動椅子,每次禮拜前,大家都得排椅子,禮拜後得收椅子,雖然麻煩一點,大家卻也做得其樂融融。
每年7、8兩月學校放暑假,暫時關門,我們只好借用對街河邊大道教堂的樓上廳堂做禮拜,雖然沒有Union來得寬敞,卻也算夠用、方便。
教會剛開始由在Union唸書的許錦銘牧師與學校交涉租借,場所等問題,1972年春季畢業離開後,即由不久前從日本來協和神學院唸書的魏瑞明兄做全權代表與校方交涉,直到遷離Union為止。
1973年底,美國遭遇能源短缺,校方決定不供應暖氣給交誼廳。我們的會友,尤其是小孩,常有人因此而感冒。雖然校方讓我們由Social Hall轉到樓上James Chapel做禮拜,但是交陪茶敘及聚餐仍須在Social Hall舉行,而且校方又要求提高租金,教會乃決定尋覓新的禮拜地方。短短的幾個月內,魏瑞明兄及黃鳳凰姊曾四處尋找,最後黃鳳凰姊告知有一教堂,即目前的西園長老教會可問問看,經魏瑞明兄連同在美國聯合長老教會總會任職的Dr. Rev. Donald Wilson, 一同向西園教會交涉的結果,最後終於派本教會數位代表與西園教會的牧師、長老簽約。於是本教會
(2) 教會的組織
本教會的組織形態到底是團契或是教會?在1971年及1972年中為了團契或教會的名稱有相當大的爭執,最後在1972年秋季會員大會時正式通過不改教會的名稱。所以它的名稱是紐約台灣基督教會,而實際內容是團契。
教會於
本教會的組織有會員大會、同工會及主席團。最高決策機構是會員大會,一年召開兩次分春秋季。會員大會推選同工十數名組成同工會來推動、執行一般事工,遇有重大事件,可召開臨時會員大會。同工會分十組如下:靈修組、音樂組、教育組、文書組、刊物組、會計組、聯誼組、服務組、總務組、婦女組,可視實際需要增減。同工的分組負責有相當的彈性。同工會中推選三位成立主席團,以協調同工及代表教會。
1973年10月教會正式向美國政府立案。名為Taiwan Union Christian Church in N. Y. 。第一次提出的英文名稱是Taiwan Christian Church in N.Y. ,審查單位認為包括涵義太廣,同工會經商討決議改為如上之名稱,除保持原本的意思外,附帶紀念我們的教會是在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成立的。另一方面也有聯合或合一的意思。唯漢文名稱「紐約台灣基督教會」仍繼續延用不改。同時也請會友莊光雄律師向美國政府申請I.R.S.免稅。1974年3月美元稅務局(I.R.S.)正式批准為非營利免稅機構。
(3) 活動的原動力
教會在它成立的五、六年這段期間,「年輕、活潑,充滿朝氣與幹勁」是這個教會的特徵。這個活動的原動力是什麼?可約略歸納如下數項。
1) 聖經、信仰、神學基礎的建立
教會初期,宋泉盛牧師及
2) 助人精神
教會設立之初的精神完全從章程裡表現出來,因教會總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使用於津貼及設備以外的事。當初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是為自己。因此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與實踐,充滿在這教會。
3) 歌頌、讚美
當時的教會,大家都很和諧、快樂,參加聖歌隊更是一大樂事。有時會友的一半皆是聖歌隊員。
以上這些活動的原動力結合的結果,使參與及關心台灣人權及前途的活動產生領導的作用,並創辦聯合通訊,負責發行與出版達六年九個月。所以,外邊教會有人比喻本教會為北美洲台灣人教會的耶路撒冷。
當時的活動如下,1971年中華民國從聯合國的會員國中被除去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於信仰的告白於
聯合通訊的前身是本教會剛一、二歲(1971年及1972年)時的不定期刊物,由鄭義勇兄負責,1973年1月開始刊物組同工張富雄兄將它成為本教會的定期月刊,後來也報導其他北美洲台灣人教會的動態,遂於第15期(1974年3月份)起改為海外台灣基督徒聯合通訊。
(4) 兼職傳道人員的聘請
本教會自從1971年在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小廳聚會,人數從20-30團契性質開始,幾個月內增到50-60人,不得不改換在social Hall 做禮拜,到1973年人數已增到一百餘人,常有椅子不夠坐的情形。新來的會友漸增,這時大家覺得由layman來照顧這麼多的羊群,確實是力不從心,必須請一位傳道人員來負責探訪會友的工作。於是1974年10月的秋季大會上已經有〝傳道人員之聘請〞的議案提出。到1975年10月的秋季大會時,兼職傳道人員聘請的細節都一項項地付諸表決。經過聘牧小組的推薦,再經過同工會慎重選擇之後,推薦「鄭學仁先生」為本會第一任傳道人員之候選人,並於
三、兼職傳道人員時期
(1) 兼職傳道人員之續聘
這段兼職傳道人員時期計有四年之久。鄭學仁兄於
(2) 章程組織之修改
教會設立幾年後,漸有人覺得須要修改章程,增設董事會來任教會對政府的法律代表並且管理教會財產等。因為我們瞭解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是參考長老教會的教規。乃決定採用三個機構董事、法規和同工來行使教會一切的行政。1977年的秋季大會中通過新的章程。教會的結構除了原有的同工會以外增設董事會和法規委員會。同時,給予傳道人員更大的職權,廢除同工會中互選的主席團。1978年春季會員大會,選出第一任的董事三名、法規委員四名。1977年到1980年春季這當中,章程曾被修改過好幾次。最新的章程規定董事、法規委員與同工一樣地在秋季大會中被選出,一人不能兼兩職。至於新章程的適用性,目前已引起相當大的爭論。
(3) 聯合通訊之移交
聯合通訊既然於北美教協
四、專任牧師時期
(一)首任全職牧師
王南傑牧師 任期:
本會第一任專任牧師王南傑牧師是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前台南神學院董事長,前太平境教會牧師。他於
(1) 牧師館的購置
前面所提,位於40
(2) 聚會場所及其變遷
本教會自
(二)第二任全職牧師
林宗生牧師 任期:
(1) 加入美國歸正教會
本教會在西園長老教會聚會期間,就有人提議加入美國的主流教派,以免自陷孤立,殆及喬遷原亞斯多利亞第二歸正教會﹝The Second Reformed Church, Astoria﹞的現址聚會後,會友就更積極認真思考加入美國歸正教會﹝RCA﹞。歸正教會與長老教會在教義上,同數歸正宗,況且本教會會友大多數均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因此,本教會於
(2) 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堂
在林宗生牧師尚未被封立為美國歸正教會的牧師之前,中會指派 Rev. Dr. LeRoy Nixon 為本教會和會議長。他對於我們教會的幫助與貢獻,非常之大,經過一番努力追尋,他終於尋獲教會的所有權狀﹝deed﹞,並將屬於原來教會的使用權經由合法程序,轉讓給我們的教會。於是,本教會方得以運用這棟已有135年歷史傳統而適宜我們的教堂。我們實應時時誠心感謝 上帝對我們特別施落的大恩典。
(3) 聘請專職牧師帶領青少年
隨著歲月的消逝,第一代移民的子女逐漸長大,有的甚至已進大學,人數也越來越多,這些子女須有專職神職人員帶領的需求,與日俱增。於是,本教會於1990年至1993年間正式聘請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後來畢業於耶魯大學神學院的郭恩仁牧師﹝Rev. Ruth En-Jun Kuo﹞前來專司青少年的帶領。郭牧師於十餘歲即移民美國,不僅台、英語皆通順,更曾擔任台灣教會公報的英文編輯,可以説適才適用。
(4) 舊牧師館改建大樓
教堂隔壁的牧師館,除了牧師居住之外,星期日也用於青少年英文禮拜、主日學等活動之用,然而,青少年人數一增加,場地就顯得擁擠不堪,於是,教會在1995年會員大會通過,拆除舊牧師館改建三層大樓的決定。
興建工程從
建築需智慧、計劃、人手、、、等等,更需要金錢。本教會雖有建堂基金,也賣了第一間牧師館,但若沒有我們教會的耆醫鄭德和長老的慷慨解囊,樂捐六十萬美金,使教會無經濟上後顧之憂,則恐無法那麼得心應手。再次感謝鄭德和長老的奉獻!
此棟大樓現階段的使用情況是:地下室用作托兒所;第一層樓作為青少年的英文禮拜廳;第二層樓充作主日學、一般聚會,社區活動等等之用;第三層樓現正計劃作為學生宿舍或招待所之用。本教會期待:這棟大樓既承蒙上帝的恩典與疼痛,則其使用自應盡量努力能夠符合「榮神益人」的原則。
(5) 購買新屋 ﹝現為牧師館﹞
本教會於
(三)第三任全職牧師
賴懿文牧師 任期:
賴牧師畢業於台南神學院,曾在紐約長島的使命教會牧會七年。
(四)英語事工全職牧師
林舒穎傳道 任期:2001年9月1日起至今
2001年9月起,本教會又聘請一位專門負責帶領青少年的傳道師,林舒穎小姐﹝Ms. Marianne Lin﹞。林傳道是皇后區恩惠教會牧會多年的林昭義牧師的大女兒,台、英語均甚流利,與本教會第二代打成一片,並善導他們。
感謝上帝,一直照顧我們這一群離鄉背井的遊子,也感謝啟示我們創建以母語來敬拜、讚美、服侍的共同體;更感謝因為您施落的恩典,我們才能從團契性的聚會,成長為百餘人聚集的教會;從平信徒活動的時期,踏入神職人員牧養的時代;從租賃聚會場所,到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堂;從一位牧師進展到兩位專任神職人員;從僅有台語禮拜進展到台英語同時禮拜。
感謝上帝,讓我們始終不變,愛惜我們的故鄉;讓我們能夠保持不吝,繼續支援台灣的教會、公報社、神學院等等;讓我們能夠繼續關注台灣的國內事務,以及世界各國對台灣的政策趨勢。
願主賜我們力量,得以繼續謙卑侍奉祢!願我們的努力,果能榮神益人!
|
< 宣道
>
|
< 讀經運動
>
![]() |
Built by techserv team |